\n
《夜莺》主题丰富别具一格 李保田形象不同以往
\n \n\n\n\n\n\n
\n
\n\n \n \n \n \n \n
\n\n
\n
1905电影网讯 《夜莺》的故事线并不复杂,主要讲述祖孙两人在重返故里路上的各种遭遇。不过,在这条故事线之内,它却探讨了十分丰富的主题。情感层面,它涉及祖孙两人的相互理解、父子二人的冰释前嫌、夫妻之间的爱意重燃;理念层面,他讨论城市与田园的对立,物欲和纯真的纠葛;诗意层面,它记录了一个老者对过往的追忆和对故乡的思念。
\n 所有这些主题,都是西方式的。或者说,这些常常出现在西方的电影、小说和诗歌中的主题,在中国近年来的文艺作品里——尤其是电影——并没有得到过多的关注。这使得这部发生在中国的北京和广西阳朔的故事,给人一种别具一格的新鲜感。这也并不奇怪,《夜莺》导演费利普·弥勒同时也担任了影片编剧,尽管故事背景被设置在中国,但它依然是一个西方人讲述的故事。如果你注意到弥勒执导的好几部作品(包括那部饱受赞誉的《蝴蝶》)都是由他自己编剧,那么本片带着明显的“作者”标志,就更是理所当然的了。
\n 基于此,《夜莺》整体上并不令人嫌恶。李保田用不温不火的表演(或者可以称之为“克制”)塑造了一个不同以往、经得起咀嚼的老年人角色。尽管固执、淳朴、慈祥的特质在其身上或多或少都可以找到,但你绝不可以用它们去简单地概括他。在对待孙女的态度上,他当然充满了爱意,但同时他们又是疏远的。任性的孙女难以得到他的认同,但他始终对其怀着一颗包容心,正像生活中那些真正的爷爷。而在与儿子的关系上,他并非要执拗地与对方怄气,而只是因为“开不了口”,这是种多么微妙的心理。归结到他自身,他要解决“自认为不靠谱”的心魔,这无论是在老年人还是年轻人那里都能够引起共鸣。
\n 然而,那些丰富的主题在影片中并没有以一种恰当的方式得到落实。它们是被直白地讲述出来,而不是润物细无声地展示出来的。比如老人对时间流逝的焦虑,即李保田迫切想要还乡的原因,是通过开场时与另一个老人的对话来交代的,他们用“等不起”总结了这场对话,但这太过于明确了。
\n 导演弥勒运用了大量的镜头展现老少归途上的南方美景,它们无论对于电影的主人公而言,还是对观众来说,都是一种心灵上的滋养。遗憾的是,它给人的感觉就像是一支城市宣传片,缺乏情感的力量。这或许与导演的外国人身份有关,他是以游客的心态记录下这片陌生的土地的。而在广西土地上生活的那些人,他们人人善良,却略微显得有些虚情假意。不过,非职业演员身上的那种羞涩、那种不事雕琢的气质,却也颇值得一看。
\n 影片最后,李保田获得了老宅的房产证,实现了他叶落归根的愿望。这是件十足的幸事,却也透露出无尽的悲凉。他的心一辈子都在那,却只能在老了的时候回去。而那片土地,早已物是人非。
文/小甜甜
\n\n\n\n
\n\n[1905电影网]稿件,转载请注明来源。违者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