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35岁时,鲁国发生政变,鲁昭公逃亡到齐国。孔子随后也来到齐国。齐景公向孔子问政,孔子提出了著名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理论。齐景公十分欣赏孔子的儒家学说,“将欲以尼谿田封孔子”。晏婴对儒家学说作了如下评论:“夫儒者滑稽而不可轨法;倨傲自顺,不可以为下;崇丧遂哀,破产厚葬,不可以为俗;游说乞贷,不可以为国。……今孔子盛容饰,繁登降之礼,趋详之节,累世不能殚其学,当年不能究其礼。”[43]从这一评论看,当时以孔子为首的儒家学派已经形成,并对各诸侯国的政治发生了重大影响。孔子用礼乐道德教育学生已经成为儒家的鲜明特点。
从42岁到50岁之间,孔子由“不惑”之年逐渐进入“知天命”的年华。当时不论近在鲁、齐,或者远在吴、越,各诸侯国的君臣对孔子都相当崇拜。有些疑难不解的问题,往往派人向孔子讨教。不少人对孔子都十分佩服,甚至称孔子为“圣人”。由于鲁国发生了三分公室、四分公室的变故,甚至出现了“陪臣执国政”的状况,孔子对这种局面十分不满。“故孔子不仕,退而修诗书礼乐,弟子弥众,至自远方,莫不受业焉。”[44]估计在这时,孔子私学的规模已经很大了,教学内容也日益完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