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加上东汉不断和羌族统治者发生战争,耗费几百亿钱财,负担也都落在百姓身上。人民不堪这种惨重的经济剥削和黑暗的政治压迫,纷纷起来反抗。从安帝时开始,各地大小规模不等的起义,就已陆续爆发,而且此起彼伏,散而复聚。“发如韭,剪复生;头如鸡,割复鸣;吏不必畏,小民从来不可轻。”这支表现人民坚强不屈的、充满革命气概的民谣在到处流传。全国在酝酿着一次更大规模的革命风暴。灵帝时,修建宫殿,加重赋敛,卖官卖爵,吏治更加败坏,剥削更加残酷,人民实在忍无可忍,终于,在中平元年(184),波澜壮阔的黄巾大起义爆发了。
起义军以黄巾包头,称为“黄巾军”。他们在张角、张宝兄弟的领导下,焚烧官府,捕杀贪官污吏,打击地主豪强,声势浩大,革命的火焰迅速燃遍了广大地区。后来,虽然起义各部都被东汉政府和地方豪强的联合武装镇压下去,然而东汉的统治经过这次暴风式的革命力量的打击,也到了奄奄一息的地步。
黄巾起义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利用宗教组织的农民大起义。起义军利用太平道教作为组织起义的工具,并且提出了要求政治平等、财富平均的“太平”理想。起义失败后,道教向两极分化:一部分上升变成为封建统治阶级麻痹人民、维护其统治秩序的有力工具;另一部分则仍旧与农民群众相结合,成为组织农民暴动、宣传革命思想的武器。太平道的革命思想,成为后代农民起义“等贵贱,均贫富”思想的渊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