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说西门町是台北最热闹的地方,也是年轻人最多的地方。但从那里的结构来看,倒是挺像我们抚顺的东四路那边,只不过是几条路交叉的地方更宽阔些。确实有很多年轻人。周围远近商场里发出的灯光跟为数不多的街灯光影交织在一起,变成不时泛动着光怪陆离的白亮光影,并有着颜色幽深的网格的松软之网。我们在路口看了两伙业余歌手的演唱会,唱得虽然也还一般,但现场的气氛相当不错,一伙是配齐了男女主唱、鼓手、键盘手、贝斯手,甚至还有手鼓,走的是青葱少年翻唱英文软摇滚的路线,另一伙走的幽默主持加偶像演唱流行歌曲的路线,前者的观众多是默默地看,然后再鼓掌,后者的粉丝是一群少男少女席地而坐,不时发出尖叫,遇到熟悉的段落还一起合唱起来。这段之后,是个空白,想不起来离开西门町之后,我们又去了哪里。是去了诚品书店,还是去了101大楼那边?如果是后者的话,那就意味着之后我们还去看了场电影,是汤姆·汉克斯主演的《怒海劫》,说的是索马里海盗劫货轮的事。
2015年11月19日,台北,新北。
台北市立美术馆,是个空间规模跟台湾“国立”美术馆相差不多的大美术馆,它们的共同之处还有馆外的空间都留得相当宽阔。正在展出的《迫声音:音像装置展》质量相当不错,是跟法国里昂国立音乐创作中心合作的,“集結了18件声音影像裝置作品,來自美国、比利时、法国、意大利、德国、瑞士、哥伦比亚、智利等20位跨国艺术家参展,包括录像先驱比尔·维奥拉、音乐影像大師提耶瑞·德梅及法国里昂国立音乐创作中心创办人皮耶·阿兰-杰夫荷努等人。”印象最深的,还是维奥拉的影像作品《The Raft》(2004),是用高速摄像机拍摄的,其实内容看上去非常简单,就是一群衣着得体整洁的男女仿佛在车站等车,然后忽然从两侧激烈地射来水柱(应是高压消防水枪喷射的那种),他们在全无防备的状态下被水流冲击得纷纷摇晃倒下,最后喷水停止了,他们相互帮助着重新站立起来……高速摄影机记录下了整个过程中他们从肢体到神情的每个细微的变化,而馆方将作品名字译成《同舟共济》显得有些过度引申了原标题的“救生筏”的意思,不过这也是台湾式翻译作品名字的老习惯了。突如其来的灾难或类似于灾难的遭遇确实会让一群陌生人迅速地建立起互助的关系,译名者之所以会选择那个译名大概也是基于此层面,但是,当我们从旁观的角度注意到这个场面的人为制造的强制性因素的时候,还能解读出另外的更为复杂的意味,比如对制造这种突发“灾难”事件的某些人的忽略,所谓的“人性的”一面是如何在不经意间简单地遮蔽了“人性”的另外方面的,还有这种显而易见的人为制造的尴尬场景所洋溢的某种悲剧意味与恶作剧式反讽的表里对应效果里,难道不也包含着闹剧的特质么?影片中那些被高压水流打击到的人们,真的能意识到什么是“救生筏”么?观众们难道不能从这脱离了任何背景的独特场面中体会到某种无可救药的荒诞感么?即使是对人性意义的迫切需要也无法改变荒诞的事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