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否可以成为学术对话所遵循的准则呢?敬请与会方家指教。
(原刊《中国社会科学》,1999年第4期;《近代史研究》,2000年第3期)
[1] 陈端志:《五四运动之史的评价》,影印本,368页,香港,香港中文大学,1973。
[2] 杨铨:《中国近三十年之社会改造思想》,载《东方杂志》,二十一卷十七期(1924年9月)。
下编 社会视野下的学术
文化评论与中西文化异同——《东风与西风》初版序
文化评论大约是近一二十年才“兴起”的一种文体,比通常意义的“散文”或者要稍稍正襟危坐一点,但又不能严肃到像以前电影上的政委那样不苟言笑。如果用科举时代的文章标准来比拟,则考秀才时主要看文辞的美恶,文章要做得空灵;考举人的文章就要有点所谓书卷气,多少要体现一些学问,不能太空;而考进士则学问一面要求更高,需要在讲究文辞的基础上尽可能表现应试者的学问功力。文化评论大概就有些类似于举人的文章,要在淡淡的书卷气中依稀透出几分空灵,其实也带点我们中国文化特有的那种希望鱼与熊掌兼得的中庸意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