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王朝的高压政策并没能从根本上阻止谶纬符命在社会上的流传,反而激起了隋末道教图谶的大流行,成为李唐代隋的重要舆论工具。隋末社会上广泛流传的“李姓当为天子”和“老子子孙当治世”的谶语,显然为道教徒所编造,它反映了关陇贵族军事集团内部不满情绪的滋长[37]。隋炀帝时李远家族冤案,即因炀帝听信方士安伽佗“李氏当为天子”的谶语,“帝疑其名应谶,常面告之,冀其引决”[38]。李远家族中有名李敏者,小字洪儿,李敏父李浑。据说隋文帝曾梦见洪水淹没都城,所以迁都大兴城。在道教经书《老子音诵诫经》中有“老君当治,李弘应出,天下纵横反逆者众。称名李弘,岁岁有之”[39]的记载,魏晋南北朝及隋代,托名“李弘”起义的事件不断见诸史载[40]。洪、浑与弘同音,所以炀帝惧怕李远家族名应图谶而将其满门灭绝。
隋炀帝制造李敏冤案后,恨不能“尽诛海内凡李姓者”[41]。这种滥杀无辜的做法,只会加速统治集团内部的离心力。大业九年(613年),杨玄感起兵,贵族子弟纷纷参加,李密成为杨玄感的主要谋主。后来,李密受瓦岗军拥戴成为主要领导者,也主要得益于“李氏当王”的道教谶语。隋末社会上流传着一首众人皆知的《桃李谣》,当时许多人认为李密当应之。据《资治通鉴》卷一八三载:李密谋为瓦岗军首领,“会有李玄英者,自东都逃来,经历诸贼,求访李密,云:‘斯人当代隋家。’人问其故,玄英言:‘比来民间歌有《桃李章》曰:桃李子,皇后绕扬州,宛转花园里。勿浪语,谁道许!桃李子谓逃亡者李氏之子也;皇与后,皆君子;宛转花园里,谓天子在扬州无还日,将转于沟壑也;莫浪语,谁道许者,密也。’既与密遇,遂委身事之。”隋炀帝对此类道教谶言颇为惧怕,《大唐创业起居注》卷二载:“隋主以李氏当王,又有《桃李子歌》,谓密应于符谶,故不敢西顾,尤加惮之。”李密也利用道教图谶做宣传,以便收揽人心。有一个泰山道士徐洪客还“密献书于密”,劝他“直向江都,执取独夫,号令天下”[42],为李密作政治军事上的战略策划。可以说,李密集团的壮大和瓦岗军之成为当时最强大的一支反隋武装,是与道教图谶的应用分不开的。